2016年春節后,我收到王曉秦先生近1000頁的排版稿《鴉片戰爭》。凝視著這與我頭頂齊平的書稿,我一開始是充滿疑惑的:到底是什么樣的內容能讓一場戰爭充其為如此大的體量?是一位什么樣的作者不去投明粉、三國粉、宋粉所好而去書寫這樣一個不是熱點且發揮空間有限的歷史故事?
我花了兩個月時間集中審閱這部書稿。讀完后我欣喜地發現,這簡直就是一部全新視角秉筆直書更加客觀的鴉片戰爭史,是一部基于中英史料再現艱難時世背后的斑斕世相與政治生態的浩瀚大作。如果說藍詩齡、茅海建所著的學術著作讓我們以紀錄片的視角來看待鴉片戰爭,那么王曉秦先生的這部長篇歷史小說《鴉片戰爭》則為我們提供了一部歷史正劇的閱讀體驗。
鴉片戰爭幾乎是每個中國人熟知的一個歷史名詞。我們熟知它,是因為它早已成為一個標簽:它被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被作為國家恥辱和中國人民覺醒的時刻。與鴉片戰爭綁定在一起的,是“閉關鎖國”。是否打開國門就可避開一劫?是國與國的利益沖突,還是清末各階層的利益沖突?王曉秦先生在《鴉片戰爭》一書中,以史家觀點、文學筆法,從人、制度、技術三方面一層層剝開鴉片戰爭的歷史迷霧。
王曉秦先生非常重視數據與原始文件。他與我通信時說:“小說家們很少使用原始文件和真實數據,大都放縱想象,甚至打著歷史小說的旗幟架空歷史。我則力圖還原歷史。英國人有精確的統計數字,為了征稅、發放撫恤金等,清政府也有統計數字。在寫《鴉片戰爭》時,我盡量查找這些數據,并把它們一一注出。行商捐款的數字基本上有據可查,散見于鄧廷楨、林則徐、關天培、奕山等人的奏折中。把它們一一注出,才能見出行商們被壓榨到極點的苦境。有了這些數據,我們才能看到戰爭的慘烈程度、商人受盤剝的程度等。”王曉秦先生的史家風骨立現。
王曉秦先生在寫作期間踏勘全部戰爭遺址,通讀清史料、英政府文件、參戰日記和回憶錄,加之王曉秦先生是高校英文教師,對英文史料的精通掌握,使他能夠超出一般清史學者的視野,挖掘出中國與英國史料對鴉片戰爭敘述的差異,讓讀者看到一個全新視角的、更加客觀的鴉片戰爭。除此以外,王曉秦先生還為本書提供了1000余幅鴉片戰爭相關的圖片,我們精選出100余幅附在書后,包括《南京條約》的原件簽字頁、義律致琦善的照會文本等珍貴資料;英國畫家所畫寧波巷戰、舟山之戰、乍浦之戰、鎮江之戰等戰爭場景和前文所說武器戰艦的圖片和介紹。為真實再現,為立體直觀。
歷史從未封存于史書中,也從未停下腳步。戰爭只有一個結果,原因卻是復雜的。今天再來看一百多年前發生的戰爭,如果處在先人們的時代,我們也許沒有比他們更好的選擇。歷史的必然總是讓后人吸取經驗從而不重蹈覆轍。能夠推動歷史的前進,就是失敗最好的意義。
文章來源:上海永發 http://www.djphotography.net